English

百年学术的变与合

2001-04-1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陈洁 我有话说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学术界掀起了学术史研究的热潮,涌现了许多学术史研究的论文和著作,“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成了学术界时髦的话语。然而,这些论文和专著大多仅局限于个案的研究,完整的学术史著作非常鲜见。最近,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学术史》可以说是一个特例。本报记者最近就该书的有关事宜采访了作者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麻天祥先生。

麻老师,据我所知,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您一直从事学术史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十五年前,我随张岂之先生攻读博士学位,专业方向就是中国学术史。我的主要精力花在近代经学、近代佛学这两大块上。并且以这两块研究带动整个近代学术史研究,对近代百年学术进行深刻的反思。这些年来,虽然不少精力放在佛学研究上,但写一本全面的近代学术史专著一直是我的心愿。而且,也发表了一些有关近代学术史的论文,并且出版了《汤用彤评传》等有关近代学术史个案研究的专著。最近出版的《中国近代学术史》可以说是我这些年对近代学术史研究的结晶了,它反映了近些年来我对中国近代学术的思考。

近代社会、文化处于一个古今中西碰撞的大变局中,您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中是如何展示这幅画面的?

中国近代学术的建立,是传统学术文化在西方文化思潮冲击下因应时变调适蜕化的过程。鸦片战争以来的西方文明,夹着坚船利炮之势长驱而入中国,以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为己任的近代学界,对于西学自然含杂着浓厚的民族情绪。因此在对待中西二学关系的处置中,出现了源流、主辅、新旧、体用、本末的分离与纷争。上述各种学术思潮,都只在一定程度上和有限范围内调和化解了中西新旧的对立冲突,无法从根本上泯灭中西畛域、实现新旧更化。他们之间的争论,重演出诸子百家争鸣的胜景,构成了近代一百余年文化思潮纷纭变幻的图案。

《中国近代学术史》一书具体包括了哪些内容?

这是一部比较长的近代学术史专著,全书近七十万字,分绪论、从“内圣外王”到“中体西用”、走向理性的科学和史学、近代佛教哲学研究、近代哲学重建、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型、学术研究的新趋势与新学科的建设、重商与富民经济学说的兴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发展等篇章。既对传统的四部之学在近代的嬗变作了多方面的考察和比较,也对近代新兴学科,比如新史学、新佛学、逻辑学、经济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作了认真的总结。

这么广泛的内容,您用什么线索把它贯穿起来?或者说,您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一书中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

我把近代一百来年的学术归结为这样两个字:“变”与“合”,这两个字也是贯穿全书的线索。变,不仅要慎终追远,而且要博采旁收,综合古今中外。合,自然不止合内外,同样也会合儒释,合经子。内容不外三个方面:如何评价传统,怎样引介西方,建设什么样的未来文化。近代学术的变迁是以重新评价传统作为依据和核心内容的,以选择性地引介外来学说作为创变的条件,再合中西、合经子、合儒释、合经世与求真,从而在对古今中西之学予以比较和选择的基础上走向本位趋同。

我的理解是,您在近代社会变迁这个大背景下,努力从学术发展的内在理路来清理近代学术史,是吗?

我是在努力探索学术发展的规律。《中国近代学术史》从乾、道以后中国发生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与百余年间中西思想文化间的激烈交锋这一社会历史背景和时代学术环境出发,来体察传统学术文化在艰难时世的现代转型,因而将过去一直放置在近代政治思想史的坐标体系中进行评判的各种学术思潮和文化重建方案,加以重新清理并尝试给予新的历史定位。书中反复指出,不管是龚自珍“更法”、“改制”的经世思想,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文化策略,马建忠的重商主义富民学说,冯桂芬“采西学”、“制洋器”的自强思路,曾国藩“以礼代理”的理学新宗,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文化模式,还是康有为的“孔子改制”,梁启超的“群体变用”,严复的“天演”之论,谭嗣同的经世佛学,孙诒让的“稽古论治”,章太炎的“用宗教发起信心”、“用国粹增进国民道德”,以及丁文江的科学主义,张君劢的玄学人生论,梁漱溟的中西印比较的文化哲学,熊十力融合佛儒的本心本体论,金岳霖精密逻辑的哲学体系,王国维“无中西无新旧无有用无用”的新学术,还有胡适的西化主义和“整理国故”,贺麟的“华化西学”,冯友兰的“贞元六书”,潘光旦的优生社会学,钱穆的救亡史学,等等无一不是对西方文化挑战的学术回应,无一不是以学术救国的理念而致力于再现中国文化的辉煌、探索中国文化出路的理性思考。

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中,你怎样处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学的关系?

毫无疑问,对传统的重新评价,是中国近代学术变迁的依据和核心内容;有选择地引介外来学说则是创变的条件;对中国文化未来的建设却是变的结果。

应当说明,无论是变还是合,是复古还是创新,都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有所选择而予以综合与创新的。必须承认,任何一种长期被认同的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有其贡献于社会、人生而普遍认同的价值,也都有其不足和负面影响。外来的东西并不是一切都好,自家的观念和价值系统也并非一切都坏。没有比较就难以分出优劣,没有比较尤其无法予以抉择。

您认为近代学术的发展历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近代学术走过的既立足本土文化,又汲取外来学术及其方法的比较参证、融贯创新之路,既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近代学术的发展历程,又对中国当前和未来文化建设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